电脑的出现,软件的开发,高分子的科学运用,基因学的实践等等。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更加迅猛的高速发展,人类越来越渴望出现更多更伟大的牛顿、爱因期坦式的精英人才。面对新千年的竞争,世界各国为了培养英才,对于幼儿的早期教育,不惜一切代价,加大重视和培养的力度。十年前我国上海几位大学教授创办一所幼儿园,当记者问及办学动机时,他们说:“从我们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来看,到了大学再谈人才培养,已经太晚。因为大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品质几乎定型,很难再培养出优秀人才。更不用说杰出人才。即是能培养出杰出人才,他们的基础、(情商智商、)潜能也是在少年儿童期,甚至幼儿关键期开发出来的”。
德国杰出的诗人歌德幼年的时候,就能理解很多民风民俗的歌谣,4岁就能自学读书,8岁左右除精通本国语外,还能熟练运用英语、意大利语,拉丁语和希腊语交际和学习。英国著名科学道尔顿,一岁半就能认字读书,两岁半就能写信。我国唐朝诗人骆宾王,五岁时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诗:鹅、鹅、鹅,曲项向天歌,白毛浮绿水,红掌拨清波。据近几年报道,山东某地一个两岁半的男孩,能识一千多字,并能看一般连环画的文字说明,某女孩三岁开始认字,五岁时掌握了两千多个汉字,能读书报,能写出几百字的短文。黑龙江一个六岁男孩,两个月就学完了小学一年级语文全部课程等。这些超常儿童的智商(IQ),情商(EQ),肯定大大超过同龄儿童,他们能够准确熟练地掌握,并解释同龄儿童无法理解的知识,现象又能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作品,同时他们的思维敏捷,情感世界异常丰富、多彩。
如果单讲人为智力发展,专家认为最快的时期是三岁——七岁,人一生的60%智力是在七岁前获得的。而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的智力呈递减趋势。事实上,我国幼儿教育的一大失误,就是偏面强调简单的知识传受,耽误了潜能的开发和情商智商的培养。这也许是我国人才源头不畅的深层原因。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专家学者经过近十多年来,对上万名幼儿的实验研究,认为四——八岁是人类情、智潜能开发的最核心,最重要的时期,也是成人后能力结构、心理机制形成的关键期。